
如何在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我國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馬永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氫能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記者:我國的氫能產業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實現氫能產業健康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馬永生:目前,我國在氣態儲氫、高功率密度雙極板等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政策紅利釋放,產業投資加大,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供氫規模和燃料電池汽車總量仍然很小。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應加強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堅持“綠氫”(風、光、水、核)原則,依托氫能產業園和化工園區建設,重點圍繞氫能交通、綠氫化工產業,引導綠氫制取、氫車應用、用能降碳、氫碳循環,超前加大高純氫制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布局,有序推動煤、油、氣等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氫能全產業鏈,從國家層面統籌產、學、研聯合攻關,通過加強合資合作、協同創新,探索并推動氫能從制取、儲運到應用全產業鏈技術提升和突破,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加強標準體系制定。氫能全產業鏈管理涉及11個國家部委,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建立完整、先進的全產業鏈氫能規范標準,強化氫能安全研究,推進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四是加強產業政策扶持。明確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標準和支持時限,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針對項目核準、規劃等行政許可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早日實現氫能商業化和規模化開發利用。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您如何評價目前我國的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應如何持續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馬永生: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還不夠突出,在國家科技創新平臺設置和項目立項上企業參與度相對較低、話語權較小,在產學研大循環中缺乏相應的載體和機制、企業牽頭作用不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較為缺乏,制約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
我認為一要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針對行業特點,提出指導性研發投入強度意見;持續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并加大落實力度;以允許一次性計提折舊、配套支持資金、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工業試驗裝置建設;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鼓勵企業研究院所牽頭承擔基礎研究項目,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二要支持企業牽頭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以企業為項目決策和組織主體,打造若干行業創新領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國家級創新平臺。
三要完善科技人才引進、評價和激勵政策。拓寬企業高端人才引進渠道,支持企業自建高端人才引進平臺,給予政策便利和傾斜;研究制定國有資本創新投入失敗免責規定,讓科技管理干部、科技人員大膽搞創新;建立以市場為主要導向、質量為主要標準、符合創新規律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應用型成果主要采用市場評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