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2月1日開幕的2020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實現油氣替代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
張濤表示,碳排放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科學院專家組近期通過衛星遙感以及長期觀測的積累,發布了中國碳排放數據。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比BP報告低10%-15%。但數據修正后,我國仍是第一碳排放國,因此當務之急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未來需要將更多的可再生資源納入整個能源結構。”張濤表示,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預計“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會對能源消費和排放指標做出更嚴格的約束。
張濤認為,預計未來10年,實現碳達峰之前,我國仍將以化石能源為主,因此,需要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推動風電光伏高比例應用。
張濤分析說,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主要是油氣的安全供應問題,由于資源稟賦特性,短期內通過煤制油氣和化學品可以替代部分油氣,但我國煤炭人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利用的環境、水資源約束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都面臨巨大壓力。從長遠來看,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實現油氣替代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
張濤表示,中國不能以單一能源為主要方向,當前煤、石油、天然氣、水、風、光、地熱、生物質等多種能源并舉,然而各種能源之間存在著“一堵墻”,“把大家隔離起來,沒有很好的融合發展”。他建議,希望在國家能源體系內打破圍墻,形成相互融合的發展態勢。
圍繞如何“拆墻”,張濤認為,“化石能源不可避免排放二氧化碳,而實現碳中和要降低二氧化碳。可再生能源發電作為綠色電能,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用可再生資源制氫,才能把綠氫和二氧化碳結合起來,搭建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資源融合的橋梁。”
張濤介紹說,中科院提出了重要的能源載體——由綠氫和二氧化碳制取的綠色甲醇。“綠色甲醇被稱為‘液態陽光’,相當于把太陽能變成可以運輸的液態的能源,能從碳足跡全流程上解決能源的清潔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