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德國知名汽車媒體“Auto motor Sport”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正在成為超級電池大國》的文章,認為中國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電動汽車生產能力。
針對德媒的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認為,“由于我們的市場最大,近年來的經驗最多,中國有望成為電動汽車強國”。陳清泉教授為香港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電動汽車開創性研發并創建了世界電動汽車協會,被譽為“亞洲電動汽車之父”。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的產銷量仍增長達130多萬輛,今年有望達到180萬輛,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習近平主席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不是政策口號,而是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舉措為依托,以革命性創新為抓手的?!标惽迦f,發展電動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2009年具有標志性電動車生產的“十城千輛”工程算起,中國在短短十余年間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電動汽車產業以及全球最多的電動汽車發展先進城市和全球最多的充電網。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銷量占世界總量的47%,電動公交車和電動卡車的銷量更是占到全球的90%以上,“中國為世界節能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
續航1000公里談不上“顛覆”
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84歲的陳清泉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科學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榮譽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暨高級顧問。多年來,他在先進電機驅動、電動汽車、智慧能源、四網四流(能源、信息、交通、人文)融合的工程哲學和關鍵技術方面潛心深耕。
“最近,一些車企宣布電動汽車續航1000公里成為熱議,8分鐘充滿80%電并續航1000公里,就要看裝多少電池,談不上顛覆。”陳清泉認為,電動汽車不需要裝太多的電池,這樣既不利降成本,也不利于節省資源。
陳清泉指出,這兩年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常常會推出一些新概念,讓消費者應接不暇,他本身不反對這些全新概念的提出,如續航200、500、1000公里是給消費者的選擇,就像手機存儲空間有32GB、64GB、128GB一樣?!暗菑木C合效益考慮,根據目前的電池技術水平,提出充5分鐘跑200到250公里最現實可行。”他說,這既符合節能環保要求,又切合中國電動車續航的實際。
在減少碳排放的前提下,解決電動車續航問題,始終是車企和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如何消除續航焦慮,陳清泉認為,他之前提出的“四網四流”(四網: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資流、價值流)融合理念就是其中一種思路。“就是從汽車行駛的需求,使用者的方便,電池的性能、最佳工況和安全性,電力系統和充換電設施的能力,碳排放指標等綜合考慮解決?!彼J為,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和政策下,國家應該出臺電動車單位耗電量的碳排放指標,指導電池的發展方向。
能源“聰明”起來,碳排放降下來
“碳達峰、碳中和的遠期目標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大國擔當?!边@是陳清泉多次重復的一句話。“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爬坡,到2030年爬到頂峰,然后又要開始下坡,到2060年達到碳中和?!?/p>
陳清泉認為,這個過程中,怎么進行爬坡和下坡設計至關重要。從現在到2030年,每年的“斜坡”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設計好這些斜坡就要把握好相關的能源生產和消費。而研發智慧能源是應對爬坡下坡、促進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在陳清泉看來,智慧能源就是讓能源“聰明”起來,通過“人-信息系統-物理系統”三位一體的理念,產生智能?!巴ㄟ^各種能源的耦合,將廢棄無用的能源轉換為有用的能源,促進碳中和。”
目前,中國的能源發電包括水力、太陽能、風能、化石燃料、核電等。他舉例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經常會出現電網無法接受的多余電能,“通過電解過程,將多余的電能水電解為氫氣(將能源流轉為物資流),再把這些氫氣再利用,用于驅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這就做到了能源的最大利用?!标惽迦f,智慧能源的理念,既保證了能源的充分利用,還減少了碳排放。
“智能和能源結合,就產生了智慧能源;智能和交通結合,就變成智慧交通,使出行低碳、高效、舒適;智能和城市結合,就變成了智慧城市,舒適、方便、低碳、安全、健康。”陳清泉說,智能在我們的城市無處不在,并將深刻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
新能源智能汽車助推“碳中和”
在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當下“熱詞”的背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亟待新的破題。
“按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要求,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占比將達到20%,到2035年占比成為主流?!标惽迦f,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逼近200萬的前提下,說明汽車革命不斷深入。
陳清泉指出,由于新能源智能汽車是移動的分布式能源、儲能和信息載體,承載聯動汽車革命、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對碳中和會起到助推作用。
四網四流融合理論基礎的核心就是將多元能源系統的熵增(無序的能源、無用的能源)轉化為熵減(有序的能源、可用的能源),也就是將廢棄的能源變成有用的能源,并疊加儲能系統助力智慧能源系統發展。電動汽車的能源來自電力,而電力可來自不同的第一次能源。氫燃料電池的能源來自氫能,而氫能有兩重屬性,即是能源又是物資,即是燃料又是材料。電動汽車是分布式的能源和儲能,所以通過四網四流融合,電動汽車可助推能源結構的轉型和碳中和。
在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方面,陳清泉說,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要自立自強,“例如,在車體的輕量化,電池的材料、結構和安全性,動力總成的一體化,汽車電子芯片和高精度傳感器等方面可以集體攻關”。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5000萬噸?!爸袊粌H是應對氣候變化強有力的呼吁者,更是實踐者。中國在解決好能源安全和發展問題的同時,環境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各國對中國能源未來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充滿信心?!标惽迦f,作為新能源發展的推動者和踐行者,他將繼續躬耕行。
記者:馬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