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只有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實體經濟贏利能力,才能推動經濟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3月24日,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新聞發布會上,民革中央委員會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吳培冠表示。
據悉,屆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等各界知名人士將齊聚佛山,與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及氫能領域的領軍企業代表一起,透視實體經濟脈絡,前瞻未來產業方向。
當前,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國際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盛行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愈加凸顯。全球經濟的新一輪深度調整已在進行,全球價值分配體系在動蕩中重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與競爭性已被提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8項重點任務之一。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戰略窗口期,如何加強頂層設計、加快補齊短板,打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
如何優化制度設計、營造實體經濟良好發展環境,鼓勵創新驅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并舉;
如何匯聚創新要素與資源,推動我國先進制造業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領軍者,走出一條開放式發展提升實體經濟的道路,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佛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多年來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持續進行了若干有益探索。制造業作為佛山經濟的中堅力量,在GDP中占比長期超過五成。
佛山市政府和企業依托當地產業集群,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保障供應鏈為基本,細化政策指引,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方面,佛山立足原有產業基礎,通過智能化、數字化實踐,不斷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截至2020年,佛山新增省級智能化改造示范企業33家、累計166家;新增應用機器人3021臺,累計超1.6萬臺,多個企業折桂“隱形冠軍”。
另一方面,佛山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出了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1+3”政策體系,大量利用外腦機構為佛山經濟與企業提供轉型升級上的智力服務,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改善營商環境,尤其是在強化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做出了全面的積極的努力,諸多政策創造性地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為技術創新服務,為民營企業服務。
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議題設計,響應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號召,瞄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窗口期,緊扣佛山制造業轉型升級成功實踐。論壇現場既有當地政府、企業的經驗分享,亦有全國各地先進管理、實踐觀點的碰撞;既有全球視野下的經濟環境剖析解構,亦有全球制造業龍頭企業現身說法。
“本次論壇把‘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可謂正當其時。希望與會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為推動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進行深度交流,使思想相互碰撞,迸發出新的火花。”吳培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