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六安市人民政府發布了《六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六政秘〔2020〕134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就文件出臺背景、總體思路、重點任務等相關事項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臺背景
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是引領能源產業變革的新一代顛覆性技術,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橫跨能源、材料、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創新研發起點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創新驅動的先導性產業。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將氫能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明確產業定位,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我國氫能產業也呈現積極發展態勢。國家層面大力支持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各地把氫能產業作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產業發展。
我市自2017年起開始布局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2018年11月,六安市金安區氫能及燃料電池研發與產業化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重大新興產業專項。2019年4月,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合作建設的省院士工作站在六安大學科技園正式掛牌。2019年4月,印發實施《六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支持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意見》(六政〔2019〕19號)(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芬螅咂瘘c、高標準編制《六安市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規劃》。
二、《規劃》制定依據
為保持我市在燃料電池領域的先發優勢,推動技術創新帶動產業發展,根據《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和安徽省《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和推廣應用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0-2025年,展望到2030年。
三、《規劃》起草過程
我市于2020年5月開始組織編制《規劃》。6月初,規劃編制組赴上海、六安等地開展專題調研,與國家氫能政策等銜接;7月中旬,完成《規劃》(初稿);7月21日和7月31日分別在北京和六安召開了《規劃》研討論證會議,邀請了氫能行業、科研機構的權威專家,知名企業負責人、市直相關部門等參與;7月底,完成《規劃》(征求意見稿),征求各縣區政府及相關市直部門意見;8月5日,《規劃》專家評審會順利召開;8月18日,書面征求市人大、市政協意見,同時在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8月28日,召開相關部門參加的征求意見專題會議,進一步修改完善;9月2日,市司法局出具了合法性審查意見,修改完善形成《規劃》(送審稿);9月中旬,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規劃》(送審稿)。2020年9月23日,《規劃》以市政府文件印發實施。
四、《規劃》的總體思路
強化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理念,堅定不移地把氫能產業作為六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綠色振興先導性產業進行培育、支持和推動;堅定不移地從支持一個企業轉向培育一個產業,把核心龍頭企業做優做強,進而推動整個產業鏈發展;堅定不移地做好政府、市場和企業的分工協同,鞏固和提升六安在全國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力爭將六安建設成為國家氫能和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示范區。發揮我市在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方面的先發優勢,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的燃料電池自主創新高地、高端制造基地和多元應用試驗區,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和高效的創新生態。
五、《規劃》的主要目標
根據市場和技術發展情況,力爭到2025年,實現產業集聚發展,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研發生產企業達到10家左右。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合計產量達到每年8000臺左右,氫能產業產值達到百億規模。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應用規模達到600輛左右,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應用規模達到10艘左右,加氫站數量達到5座左右;燃料電池固定發電系統在儲能、備用電源和冷熱電聯供等領域的累計裝機達到100臺(套)左右。
展望2030年,力爭成為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高地,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產品成本大幅下降;吸引一批研發團隊和高端制造企業集聚發展,建成面向長三角地區的氫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建成氫能多元應用技術示范區,成為區域氫能綜合應用生態體系的重要力量。
六、《規劃》的重點任務
(一)構建產業創新體系。以實現燃料電池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為目標,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一院三平臺”(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氫能和燃料電池公共檢測平臺、氫能和燃料電池新型研發平臺、氫能和燃料電池國產化適配平臺)創新支撐體系,加快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載體建設。
(二)打造產業高地。扶持壯大燃料電池龍頭企業,引進關鍵部件裝備企業,聚焦燃料電池研發制造環節,打造核心發展區。支持周邊區縣發展配套產業,開展氫能綜合利用技術示范。
(三)推動多元應用。以公交車、物流車等交通運輸領域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城市公交、廂式物流等燃料電池商用車示范應用,引導燃料電池汽車與純電動汽車錯位發展,加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進程。開展燃料電池船舶示范運行,推動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智能化家用和公共建筑用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的示范應用,構建氫能多元應用格局。
(四)構筑供應網絡。布局工業副產氫提純與應用相關技術與產業,降低工業副產氫成本,加強與氣體企業的氣源供應合作,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氫能供應體系。分步構建完善的氫氣儲運網絡。圍繞氫能產業布局、氫源保障及終端推廣應用統籌推動加氫基礎設施布局。
(五)加強區域合作。立足我市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基礎和先發優勢,堅持“本地研發制造與周邊應用相結合”的發展格局,加強與合肥、長三角城市、長江和淮河流域城市的氫能發展合作,不斷拓展應用市場,推動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應用市場深度融合和各地區互補有序發展。
(六)實現人才集聚。強化創新人才及團隊的引進培育。積極尋求長三角人才智力支持。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完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環境。
七、《規劃》的配套措施
從加強組織實施、重視安全保障、加大資金支持、推動政策落實、完善合作機制等五個方面,落實氫能產業發展相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