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前三屆進博會相比,今年的技術裝備展區略有變化。
展區節能環保專區更名為“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主題定為“低碳發展、綠色復蘇”。
“對于中國產業來說,低碳和數字化兩大轉型是挑戰也是機遇。”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表示。
事實上,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推進,低碳、零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其中,包括氫能在內的綠色能源備受追捧。 本屆進博會中展會圍繞氫能的展示不再只是終端應用場景的專屬,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企業參與。
“當前,中國正迎來氫能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氫能相關技術裝備的發展正在加速推進,技術突破不斷。” TüV 南德大中華區工業服務總監 Simon Lemin表示。
巨頭掀起進博“氫”風
“中國氫能市場潛力巨大,已有36個省市出臺促進氫能普及的政策,要及時響應號召,對中國氫能市場的發展充滿信心。”
雖然是首次參加進博會,但合斯康新能源中國及東南亞地區CEO李伍茲11月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能觀察到的是,除了交易開放,“雙碳”目標、節能減排在本屆進博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這對我們這樣的外資新能源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氫能產業鏈包括制氫、儲氫、氫運輸、加氫、終端應用等核心環節。其中,由于氫氣主要以高壓氣態和低溫業態等方式儲運,其危險化學品的特性使儲運成為“卡脖子”環節。
作為儲氫領域的領軍企業,合斯康新能源在此次進博會展示的是最新一代高壓氣態儲氫容器——IV型儲氫瓶,質量更輕、循環壽命更長、功能齊全,諸如更低的生命周期成本等特性。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在全球市場投放超過60萬個IV型儲氫瓶。
氫能在中國市場的熱潮,讓包括合斯康新能源在內的外資企業加快了氫能相關技術和產品在國內落地的步伐。
賀利氏大中華區總裁艾周平表示:“我們在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從事貴金屬新材料和氫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
在本屆進博會上,這家德國科技公司重點展示了集成電路領域的關鍵材料和技術,涵蓋了貴金屬循環利用和光伏導電漿料。
艾周平談低碳可持續發展,他表示,賀利氏涉足氫燃料電池領域并非偶然。“我們在貴金屬領域的積累,尤其是鉑族催化劑,恰好是燃料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我們深入發展水制氫業務有幫助。”
事實上,制氫是很多企業涉足氫能領域的首選環節。
目前,主要有四種制氫方式:化石燃料制氫、工業副產物制氫、電解水制氫、生物質制氫等。為了區分制氫途徑的清潔度(碳排放量),上述四種方法可以歸為“綠色氫”——可再生能源制氫和電解水制氫; “灰氫”——化石能源為原料,以甲烷水蒸氣重整或自熱重整制得的氫氣;“藍色氫”——雖然它是由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制成,但它同時使用碳捕獲和碳儲存(CCUS)。
在西門子展臺上,公司展示了一個與國內企業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案例。今年6月,西門子與協鑫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推進“藍綠同行”綠色氣體業務。“我們與西門子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方向是零碳化,另一個方向是智能化。”11月6日,氫能事業部執行總裁、協鑫新能源副總裁周振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綠氫方面,公司已啟動相關項目,談判和規劃設計規模已超過百兆瓦。
加速布局中國氫能業務的還有霍尼韋爾。今年7月,公司與寶武集團旗下氫氣氣體公司達成合作,為其提供每小時6000標準立方米高純氫氣產量的制氫站。
在本屆進博會上,霍尼韋爾展示了30余款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公司在氫能、儲能、生物燃料、碳捕獲、使用和儲存(CCUS)等方面的低碳技術。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劉茂樹表示,氫能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解決方案。“未來,中國完全脫離煤炭還需要時間。同時,如果我們能夠解決二氧化碳分層問題,將‘灰氫’變成‘藍氫’,并在許多使用場景中使用。”待綠氫的成本大幅下降,取代'藍氫',實現了逐步過渡。”
行業成熟度也需要齊心協力
被稱為“21世紀終極能源”的氫能正成為巨頭們的“寵兒”。
11月7日,在工業氣體供應商空氣產品公司的展位上,國內快遞龍頭企業中通快遞與空氣產品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推動新能源物流車在快遞行業運營場景中的應用。以中通轉運中心和空氣產品公司加氫站布局為基礎,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共同打造低碳綠色物流示范運營場景。
在快遞運輸環節,是柴油車應用的主要場景之一。對于此次合作,中通快遞副總裁金任群表示,“現在我們主要圍繞如何在氫燃料加注環節進行全國性規劃布局,做一個深入討論。我們需要連接氫能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整個產業鏈和生態鏈的集合,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各方加入。”
在本屆進博會上,中通快遞、空氣產品等在氫能源領域的合作并不少見。在氫能熱潮的背后,一些傳統能源裝備企業牢牢抓住了這一轉型的機會。
全球能源轉型是大勢所趨,作為跨國油氣行業全產業鏈設備及服務巨頭貝克休斯,也在本屆進博會上展示了氫能領域的相關技術。
“如何利用氫能是我們未來重點關注的方向。”貝克休斯旗下北京安珂羅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紅榜表示,貝克休斯目前可以實現從上游補給、中間管道輸送、加壓,到下游分層。據悉,早在1962年,該公司就建造了第一臺氫氣壓縮機。目前,公司正在與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與燃氫燃機集成技術的開發。
巨頭的合作表明,推動氫能產業鏈成熟是一個需要相互合作的過程。不可否認,距離氫能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預測,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對氫的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將占我國終端能源系統的比重比例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12萬億元。然而,作為新興產業,氫能仍面臨標準體系不成熟、產業鏈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技術、成本、安全等問題都在制約著氫能產業鏈的發展。
記者注意到,在本屆進博會上,安捷倫展示了今年新推出的PDHID-GC應用解決方案。該方案可以將氫氣中敏感雜質的濃度控制在ppb級,因此被業界認為是完成氫能分析的最后一個環節。安捷倫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陳亮告訴我們,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國內對高純氫和超高純氫雜質的需求測試越來越多,該公司還與客戶共同解決氫能、鋰電池、光伏多晶硅等各種清潔能源的實際問題。
“近年來,氫能的安全性并沒有在社會關注的問題上得到準確反映,激發了人們對氫能產品的信任,讓公眾知道他們購買的氫能產品是安全、可靠、可持續的,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TüV南德大中華區工業服務總監Simon Lemin告訴記者,在中國,該公司目前正著力通過整合擴大現有的氫能相關測試產品組合,通過實驗室網絡提供更多的氫能服務;二是與行業協會和部分政府組織合作,全面制定標準,促進氫能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