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財經新能源(以下稱:BNEF)在最新的《2023能源轉型投資趨勢報告》中表示,用于生產綠氫的制氫設備工廠平均產能利用率為10%,其中中國大陸的利用率最低。這主要是因為市場需求未達生產商預期,盡管2023對清潔氫和制氫設備設備的投資增加了3倍。
BNEF表示,綠氫項目開發商對制氫設備的投資(不包括生產商產能拓建的資本支出)已從26億美元增至87億美元,這是基于2023年做出的7GW積極投資決策和項目建設。這些項目包括沙特阿拉伯2.2GW Neom項目、瑞典700MW H2綠色鋼鐵計劃以及中國的1.7GW項目,以及BNEF機構在美國、法國和德國追蹤的更大項目。制氫設備生產能力的投資也增加了三倍,達到16億美元。
2023年對清潔氫項目的總投資(包括使用化石燃氣和碳捕集及存儲技術制造的藍氫)增加到了104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資集中在中東和歐洲。
BNEF表示,電解槽設備生產工廠的利用率不足是全球所有生產商的普遍現象。10%的極低數字是因為全球平均水平被中國的閑置工廠“拖累”,在中國,電解設備的供應遠高于綠氫項目的應用。
2023年,美國花旗集團表示,中國公司制氫設備產能遠遠超過了可預見需求。
BNEF此前已警告說,中國預計的制氫設備供應能力為40GW,將導致2025年預期的供應過剩超過60GW。BNEF預計,到2025年制氫設備制造能力的投資將達到24億美元的峰值,其中大部分在歐洲和美國,在2026年急劇下降,這恰好在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主要市場預計開始大規模推出補貼支持的項目之前。
BNEF預測不會出現顯著的供應緊縮,生產商們應該能夠相對快速地根據需求增加產能,這通常在兩年左右,而在中國的時間更短。BNEF報告中指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大陸以外的開發商是否選擇購買中國的設備。西方工廠的產能仍然有限。
上周,中國制氫設備生產商派瑞氫能PERIC將制氫設備授權給瑞典本地技術公司Metacon在瑞典生產,這標志著中國公司戰略性進入歐盟的制氫設備市場。但西方的制氫設備生產商警告說,中國的產品可能無法提供與西方同等的運營性能,新疆庫車的中國石化巨型綠氫工廠出現的問題似乎證實了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