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erband Deutscher Elektrotechniker)VDE全球趨勢與創新主管Burkhard Holder表示,就像歐洲的光伏和鋰電池領域一樣,歐洲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可能再次被落在后面。VDE正在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而VDE的白皮書則提供了必要的推動力。
VDE在白皮書中指出,有許多在2010年代就扼殺了歐洲光伏行業的同一家公司現正把業務擴展到電解制氫制造領域。歐洲在“到2030年之前擁有90GW以上(已安裝)產能的規劃”,則讓歐洲成為電解槽最大的潛在市場。
VDE,援引Hydrogen Council、麥肯錫之前報告中的數據,當前全球已安裝的綠氫產能為1.1GW,其中中國有610MW產能,且使用的是中國制造技術。
VDE在報告中警告稱,目前已安裝的電解槽的數據表明,中國生產商將在未來繼續占據主導地位。這正在成為現實。德國曾經在光伏、鋰電池領域的情景將會重演。
Hydrogen Europe首席執行官Jorgo Chatzimarkakis則在2023年的時候表示,德國反對歐洲委員會制定規則,以防止補貼用于購買中國生產的電解槽。德國反對抵制中國的電解槽可能是因為未來十年預期的電解槽的巨大需求規模。VDE在白皮書中指出,德國聯邦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安裝10GW的電解槽。
VDE警告表示,歐洲目前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將被對技術的依賴性而取代,這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但有歐洲公司指出,在中國銷售的電解槽設備可能在中國市場出售時更便宜,但因質量問題、或需要提升到出口市場的標準會給項目開發商帶來額外的成本問題。
VDE白皮書中還指出,光伏市場可能推動綠氫發展。VDE引用Hydrogen Council估計因為能源成本上升,制氫的平均成本從2.90美元上升到每公斤5美元。VDE表示說,這些同樣高昂的能源價格使得太陽能成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這得益于中國制造商(激烈競爭)(產能)過剩導致光伏模塊價格大幅下降。
VDE白皮書中指出,在陽光充足的地區,電力成本每千瓦時現可以低于0.01美元。VDE援引現代高壓直流(HVDC)線路最大可傳輸3GW的估計,認為通過電網雄心勃勃的擴張,也無法用輸電線提供足夠的可再生電力來滿足歐洲工業中心的需求。與之相比,天然氣管道可以傳輸相當于20GW的能量等效。
同時,氫氣可承擔能源存儲的基本功能。這使得不依賴太陽能或風能的需求導向型能源供應成為可能。VDE表示,2023年歐洲新增56GW太陽能和15GW風能裝機容量,僅在德國每月光伏安裝容量就達1GW。VDE白皮書中補充表示,像多年來風能行業發展中看到的那樣,其它調節能力有限的發電站(如生物氣、小型水電站、核電站),導致了電力暫時過剩,關閉了一些光伏電站。以上這些電網的控制措施在2022年就為德國電力消費者帶來40億歐元(43.5億美元)的費用。氫氣和電池存儲將發揮出重要作用,有助于電網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