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消息,根據Worley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最新報告,歐洲在2030年前實現國內生產1000萬噸可再生氫的目標面臨諸多艱巨挑戰。報告指出,只有通過大型項目的實施,才能實現如此大規模、速度和復雜性的氫能發展。
根據歐盟去年5月發布的REPowerEU計劃,到2030年,歐盟希望建立生產1000萬噸可再生氫或綠氫的能力,并在同一日期前再進口1000萬噸。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氫項目數據庫,歐洲目前的可再生氫生產能力僅為每年2萬噸,要在短短7年內提高產量,任務可謂艱巨。
為應對這一挑戰,Worley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報告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技術組合方案。該方案包括:39000兆瓦的PEM電解槽、36000兆瓦堿性電解槽、600萬噸的地上儲存、500萬噸戰略儲備、500萬噸線包裝、陸上風電36631兆瓦、109,893兆瓦的海上風電、36631兆瓦的太陽能、109GW的新電網容量需要接入輸電網以及2.8萬公里的氫氣管道。此外,每年還需要消耗1071.66億升去礦化水和5358.3億公升海水。
報告估計,要實現這些目標,到2030年,歐洲每年需要增加四倍的海上風力發電能力,七年內增加35%的海水淡化能力,并將超過100吉瓦的新可再生能源發電連接到電網。報告還指出,交付這種規模的項目所需的時間表可能至少需要8年,而超過10年的時間表是“可能的”。
為了加速氫工業的發展,Worley和普林斯頓建議采取一系列激進但負責任的變革措施。這些措施包括資本約束、拓展金融價值以外的領域、保留所有技術以啟用選項、項目之間的標準化以提供供應鏈確定性、建立新的伙伴關系以分享經驗和知識產權以及利用數字平臺加強上述轉變。
“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了在可再生氫領域采取戰略性和實質性行動的緊迫性。”Worley可持續發展領導集團總監Paul Ebert博士表示:“擬議的舉措大大超出了行業內目前的做法,但這種新的合作和支持水平對于推動投資更快、引導該地區走向可持續和環保的能源生產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