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消息網12月14日報道路透社倫敦12月11日發表了題為《為什么綠氫終于得到關注》的報道稱,氫在今年成為首選的未來綠色燃料,各國政府和企業都斷定這種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可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過去9個月里,全球宣布了總額超過1500億美元的綠氫項目。據挪威呂斯塔德能源公司估計,總共有超過70吉瓦的此類項目正在開發之中,到2040年可能會需要2500億美元的投資。
報道稱,中國、日本和韓國最近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確立了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碳排放的目標。
報道稱,時值大多數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和印度都計劃提高可再生能源產量之際,凈零排放目標正推動各國設法使無法電氣化而依賴礦物燃料的行業脫碳。
這主要針對那些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材料的行業,例如煉鋼、水泥和化肥以及航運和航空行業。
為了滿足這一預期中的需求,從沙特阿拉伯到澳大利亞的各大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已經制定了發展綠氫生產和出口的政策。
長期用作火箭燃料的氫主要用于煉油和生產化肥中的氨。據國際能源署稱,如今,氫主要從天然氣或煤炭中提取,即所謂灰氫,提取過程每年排放8.3億噸二氧化碳。
天然氣制氫將制造過程中排放的碳捕獲并儲存起來,其產品被稱為藍氫。
最令人向往的是以每千克不到1.50美元的成本、使用可再生能源對水進行電解來提取氫,即“綠氫”,這樣它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相比才能有競爭力。
要實現綠氫須降至1.50美元以下的目標,主要成本包含風能和太陽能的成本以及電解器的成本,電解器的作用是將水分解為氫和氧。
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機構估計,要實現那個目標,可再生能源成本需要降低約50%,電解器成本則需要降低約75%。
另一個主要障礙是氫的遠距離運輸。液化氫必須冷卻到零下253攝氏度才能裝運。日本的川崎重工業公司將在2021年初以前建成全球首艘液化氫運輸船。
運輸以液態氨形式儲存的氫要容易得多,只需將它冷卻到零下33攝氏度。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數大型氫出口項目都考慮運輸綠氨。
歐盟已經制訂了計劃,到2050年可能需要對綠氫投資高達4700億歐元(約合5700億美元)。僅德國就打算到2030年達到5000兆瓦的電解能力。
與韓國一道處于領先地位的日本正考慮大幅度提高2017年設定的目標,即到2030年每年進口30萬噸氫。據估計日本會在2021年制訂新的詳細計劃來幫助實現凈零排放目標。
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想撥款研發相關技術,包括研發大型電解器,使綠氫成本在10年之內能與常規氫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