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現代汽車集團“HTWO廣州”動工,國內首家大型氫燃料電池系統專用工廠,正式落地廣東。
這不是個例,而是廣東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最新動作。
粵評君梳理發現,從動力電池項目接連落地到智能駕駛測試道路范圍不斷拓展,不經意間,廣東在這一領域的功力已經日漸深厚。
去年以來,動力電池方面,比亞迪推出搭載刀片電池新車型,寧德時代籌劃在肇慶建設鋰電池生產基地;智能駕駛方面,廣州入選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南沙計劃全域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更有不愿透露名字的老牌世界巨頭將為廣東引入最新一代全自動駕駛技術……
千里之外,特斯拉憑借上海浦東的超級工廠,一時風頭無二,成為全球市值最高車企。
如果特斯拉是汽車產業的最強“鯰魚”,那么,被他攪動的廣東汽車產業正在奮起直追。
粵港澳大灣區,能否在與長三角的激烈競合中,成為世界級的新能源車發展高地?這不是單個企業的對決,而是長三角與大灣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硬核競爭,舞臺是全世界的汽車市場和產業網絡。
鋰與氫:電池就是造車大省的新動力?
中國首家大型氫燃料電池系統專用工廠將為廣東帶來什么?
這是一個包含氫燃料電池堆工廠、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工廠、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在內的綜合型基地,預計2022年下半年正式竣工。
整個項目預計到2030年總投資將達到85億元人民幣,規劃年產6500套氫燃料電池系統,并將視中國市場和政策需求適時擴大生產供應能力。
現代汽車集團將全球首個海外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和銷售基地落子廣東,看中的是這里的發展潛力。
就在去年11月,《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持續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其中提到,在廣州、佛山、云浮、茂名等地培育形成錯位競爭的氫燃料電池產業集群,著力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
方案僅僅出臺兩個多月,現代汽車集團項目就正式落地。從1月15日簽訂合作協議到開始破土動工,更是僅僅用了一個半月時間。
粵評君注意到,現代汽車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旗下氫燃料電池車NEXO全球銷量突破1萬輛,是全球銷量最高的氫燃料電池車型。
除了全球氫能巨頭搶先布局廣東,廣東今年還迎來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
2月初落戶肇慶的寧德時代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一期),首期將投資120億元,在肇慶市建設國際一流、世界領先的鋰電池生產基地。
寧德時代和現代汽車集團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但相同的是,在粵投資項目均為核心零部件,將帶動形成新能源全產業鏈的萬億級產業集群。
寧德時代和現代汽車集團的加入,將更有利于廣東建立安全可控的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為未來5年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也將為產業高速發展奠定基礎。
“十四五”開局,現代汽車集團、寧德時代便接連大手筆在粵投資,再一次凸顯了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集群效應。造車大省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多點開花,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版圖上已經步入了“快車道”。
人與AI:無人駕駛的春天正開往廣東?
氫燃料和鋰能,為新能源汽車帶來新動力,廣東在智能駕駛領域也在“小步快跑”。
3月1日,自動駕駛企業小馬智行宣布,其首批從標準化產線下線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獲得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牌照,其基于重型卡車研發的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也已經在南沙以“路測”的方式跑了起來。
業界普遍認為,對汽車領域的創業公司來說,量產下線比成功融資更具里程碑意義。
3月1日當天,廣州還宣布為自動駕駛“開路”,首次在中心城區主干道(海珠區)開放11公里的測試道路。這意味著自動駕駛企業可以在更廣泛、復雜的道路環境中開展測試工作。
從車到路的突破進展,構成了廣州自動駕駛快速發展的兩大基石。
從產業上看,汽車大市廣州有著全國領先的全產業鏈生態布局。在此基礎上高速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預計2021年產值將達6000億元,已成為廣州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現代產業體系的“招牌”。
從政策上看,廣州囊括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多個“全國第一”,包括首個批準5G遠程駕駛測試的城市、發放載客測試牌照、批量開展Robotaxi技術驗證等,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逐步邁向發展自動駕駛的“特區”。
政策加持下,企業快馬加鞭。
僅2020年,廣州共有5家自動駕駛企業的71輛自動駕駛汽車在穗開展自動駕駛測試,累計測試里程近70萬公里,載客服務人數超6萬人次,全國第一,零主動安全事故,已基本具備了示范運營的條件。
從車到路的突破背后,是自動駕駛與“城市大腦”的融合,這正是自動駕駛發展最需要突破的關鍵。
融合了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多項核心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并不僅僅是出行工具,它還是智慧交通、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環。
通過政策的推動和持續不斷路測條件的開放,廣州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自動駕駛發展的突破點。
中與外:白熱化競爭中誰能笑到最后?
車輪上的歐美,自行車上的中國,曾形成工業化不同進程的鮮明比照。
要感謝一代代汽車從業者的努力,這一幕已成歷史。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汽車消費市場和生產基地,地位舉足輕重。
如今,圍繞車輪背后動力和操縱方式的進化,一場新的競跑正在全球開展:新能源+智能化,成為人類出行的新方向。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報告》(以下簡稱《新能源汽車報告》)將國內新能源車分為三類: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豪華品質型、以比亞迪為代表的經濟實用型、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年輕創新型。
這大體符合當前三家企業的市場定位,但絕非一成不變:
特斯拉推出Model Y率先打響價格戰;比亞迪全新logo彰顯改變企業形象的強烈沖動;小鵬汽車則正在肇慶謀劃擴建總裝生產線,建成后將年產1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
與此同時,新的玩家也在不斷加入,3月2日,由百度和吉利組建的集度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傳聞已久的“百度造車”靴子落地;一直宣布“不造車”的華為在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研發上動作不斷……
企業合縱連橫,市場形勢瞬息萬變,但從區域競爭的角度看,則相對穩定: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這場新興產業競爭的兩極,這不僅體現在代表性車企的分布上,也體現在配套企業和新基建上。
《新能源汽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7月,廣東的公共類充電樁保有量全國領先,上海、江蘇緊隨其后,北京位列第四位。此外,動力電池等配套企業也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
如果說傳統企業產業中,零部件、整車研發生產及營銷服務企業組成“鏈式關系”到了新能源汽車的階段,則逐步演變成汽車、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
在此背景下,超大市場規模和超強產業集聚的重要性也將得到進一步凸顯。
廣東作為傳統的汽車制造大省,沒有特斯拉這樣炙手可熱的外企項目,曾讓人擔心錯過又一產業風口,但回頭來看,也為更多本土企業的發展提供空間。
伴隨著新能源車購置補貼的退坡,2025年實現新車銷售占比兩成目標的接近,都讓這一領域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誰能在新能源汽車上勝出一籌?
粵評君認為,結果尚未可知,但“市場”一定要贏:在公平競爭環境下,誰的產品最能在可接受價格范圍滿足人們對安全、無憂、愉悅出行想象,就一定可以笑到最后。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讓特斯拉這條巨大“鯰魚”發揮最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