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日,中共包頭市委員會 包頭市人民政府 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水平推進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
文件指出:全力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圍繞新能源制綠氫、管道輸氫、天然氣摻氫、固態儲氫等關鍵技術和裝備開展研發創新,打造“氫能+冶金”、“氫能+儲能”、“氫能+交通”應用場景,加速達茂旗至昆區輸氫管線項目建成投用,建設綠氫規?;a和氫燃料電池制造產業核心區。
中共包頭市委員會 包頭市人民政府
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水平推進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包黨發〔2025〕1號
(2025年1月1日)
2025年,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水平推進戰新產業發展的接力攻堅之年,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支持全面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著力解決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不強、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科技型企業少活躍度不高、科技創新成果少產業化程度不高以及與戰新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高等問題,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為加快走出老工業基地創新發展新路子、實現城市爭先進位目標提供強有力支撐。全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100億元、增長10%以上,力爭戰新產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增長40%以上。
一、聚焦重點攻堅提效,充分激發創新動能
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快打通堵點卡點,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創新整體能力。
1.強化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策源。用好用足特色研發優勢,支持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鈮、鈧、釷等資源提取及高質化利用研發,爭取將白云鄂博共伴生鈮礦石全鏈條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及應用列入自治區重大專項,支持一機集團特種車輛設計制造集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特種車輛及核心零部件技術研發。集中力量建設鹿城實驗室,爭取納入自治區實驗室建設序列,開展高豐度稀土應用、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研發,爭取將基于AI的大科學裝置項目列入自治區重大專項。充分挖掘在包高校院所創新資源,發揮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稀土研究院和內蒙古金屬材料研究所作用,做精做強包頭新型儲能研究中心、硅業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在冶金、化工、新能源等領域布局開展前沿性關鍵性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加快形成一批并跑、領跑的原創性成果,引領催生新技術新產業。對年內推出的“首”字號、“最”字號研用成果給予支持性重獎。年內安排3000萬元對具有策源功能的重大科技項目給予支持。
2.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常態化開展“科技體檢”、“科技特派員”和企業“四個一”活動,支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鼓勵“鏈主”企業強化引領帶動,采取“總部+基地”、“研發+轉化”、“終端產品+協作配套”等模式,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構建高水平產業創新鏈。實施科技企業梯次培育,圍繞“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躍升路徑,建立名錄清單,完善支持政策,推動創新要素向科技企業集聚,年內科技領軍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1100家以上。加強各類企業創新聯動,引導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開放技術等創新要素,按照有關規定推進大型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提升資源配置整合能力。
3.創新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加強科技成果跟蹤對接,推動重點產業鏈“鏈長”、部門、旗縣區與高校院所、研發機構等溝通聯絡,及時跟進研發進展,推動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堅持市場導向、需求牽引,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企業“出題”、院所“答題”、市場“閱卷”機制。強化成果轉化支持促進,針對不同階段的科技成果,精準制定“政策包”,協調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痛點難點問題。定期發布“包頭成果”,建設“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包頭分中心,征集一批高校院所、重點企業科技成果,常態化開展高價值成果遴選發布和轉化交易搭橋行動。
4.打造全鏈條中試服務體系。支持高校院所、企業等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建設概念驗證平臺,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二次開發、工藝驗證等服務,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30萬元支持。鼓勵探索產學研利益共享機制和“先中試、后孵化”等模式,整合存量中試設施資源,建設以樣品樣機、檢測檢驗為重點的中試服務平臺,服務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30萬元支持。打造一批中試優秀平臺,推動高水平中試平臺建設,培育優秀中試公共服務平臺。
5.加快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全力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健全征集、遴選和發布機制,強化“場景+示范+推廣”全周期推進。打造一批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示范項目,每個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實現快應用、快落地、快轉化。加大應用場景供給,圍繞城市更新、生態環保、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領域,面向企業開放應用場景,為技術轉化應用提供“試驗場”。
6.提升科技招商質效。健全科技成果捕捉機制,進一步強化市科技局“科技情報”職能,常態化開展科技項目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精準開展“科技招商”,加強重點產業研究,瞄準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項目,開展精準招商、靶向招商。主動對接科教資源集聚區,組織開展“科技企業家包頭行”活動。積極推進“借腦引技”,探索采取政企聯動等方式建設域外研發孵化基地,強化科創要素和產業要素高端嫁接,實現“外地研發孵化、包頭產業化”。
7.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開展科技服務機構入庫培育行動,大力發展研發服務、專業設計、檢驗檢測、企業孵化、技術轉移等多種科技服務業態。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聯合服務中心,推動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包頭科創中心等專業化平臺入企掛牌設立工作站。加強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組織技術經紀人實訓,健全技術經紀人常態化、市場化服務模式。年內培育科技服務機構25家以上。
8.推進知識產權服務。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建設包頭市新能源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推動國家稀土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盡快獲批,引進優質專利轉化服務機構,在更多重點產業布局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和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加大“包證鏈”推廣力度。建設數據知識產權服務站,引導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挖掘數據知識產權資源,開展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加強知識產權交易服務,依托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和自治區“蒙科聚”平臺,積極促進知識產權交易,開展專利跨區域轉化。
9.完善科技評價激勵。堅持把科技成果產業化作為重要評價標準,探索建立導向鮮明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對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科研項目,支持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剔除直接成本核算成果轉化凈收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激勵。探索建立分類別分層次的精準激勵制度,充分調動高層次人才、普通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科研人員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人生價值。
10.強化創新人才支撐。釋放人才政策紅利,推動“事業編制企業用”向“事業編制平臺用”拓展,實施“高校才企業用”和“企業才高校用”,提升引才留才吸引力,推進校企人才共育共享。完善柔性引才、彈性用才機制,加強人才團隊引育“帶土移植”和本地化帶培,支持集成式引進“團隊+項目”,開展“百名博士包頭行”活動,召開全市博士大會,啟動博士科研項目“直通車”,年內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8000人以上,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35個以上,建立院士工作站2個。強化人才培養,推進內蒙古科技大學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提升駐包高校和職業院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與重點產業需求適配度,年內新增專技人才1.3萬人、高技能人才3000人,高校畢業生留包率達到25%以上。加強人才服務,升級人才一“鹿”通和人才服務卡2.0版,構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
二、聚焦科技賦能產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推動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11.縱深推進“兩個稀土基地”建設。壯大稀土新材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稀土綜合應用水平,堅定不移建設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領先的稀土應用基地,年內稀土產業產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提高采選冶等前端領域產業化技術水平,開展新一代綠色高效智能冶煉分離集成技術研發,構建原創性成套先進技術體系。擴大稀土新材料優勢,錨定高性能釹鐵硼磁體及相關制備技術國產化替代需求,加強航空航天、電子設備、精密儀器、人形機器人用磁器件等高性能磁材研發攻關。開展高精密拋光材料、高性能拋光粉、拋光液核心技術攻關,優化儲氫材料性能,突破復合稀土催化助劑、稀土光功能材料等領域關鍵技術,加快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拓展深化稀土終端應用,打造永磁電機研發生產應用高地,啟動永磁電機產業園二期建設,支持臥龍電驅等龍頭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推動匯川技術電機等項目落地,推進高效永磁電機技術研發生產。開展固態儲氫裝置示范應用,推動稀土鋁、鎂合金在先進軌道交通、輕量化型材、輸電線路等領域應用。全面提升稀土行業競爭力影響力,提高國家稀土新材料測試評價行業中心、稀土產業標準化定點檢驗檢測機構等服務能力,加強永磁電機檢驗檢測平臺建設。建強用好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打造專業化稀土交易平臺,加快推出稀土價格交易“包頭指數”。辦好“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
12.高質量推進“世界綠色硅都”建設。堅持以技術突破、標準引領、標桿示范適應產業發展新趨勢新變化,加快晶硅光伏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年內晶硅光伏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引導晶硅光伏制造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鼓勵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加快發展N型單晶電池和組件,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全力引進銀漿、焊帶、EVA膠膜和匯流箱等配套項目,年內產業本地配套率達到65%以上。加快布局電子硅及芯片設計、測試和封裝等產業,打造產業新增長點。加快產業迭代升級,支持晶硅光伏企業開展智能光伏試點示范,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加快美科硅材料實驗室建設,推進雙良低功耗高效熱場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支持布局異質結、背接觸電池、鈣鈦礦電池等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鼓勵企業參與太陽能光伏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制修訂和國際標準化活動。爭取承辦2025年中國硅業大會。鍛造綠色發展優勢,強化綠電支撐,鼓勵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優先使用綠色清潔電力,年內晶硅光伏項目綠電使用比例達到65%以上。完善包頭市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全方位服務晶硅光伏企業碳足跡核算認證。
13.全面推進陸上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建設。強化整機牽引、協同配套,提升陸上風電裝備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年內陸上風電裝備產業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推進風電裝備整機研發生產,圍繞風電機組最優功率路徑,鼓勵龍頭企業開展高功率、高穩定性陸上大型風電設備技術研發及產業示范,支持直驅、半直驅風電機組研發應用,全力打造明陽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加快建設國內陸上風電整機制造產能最大、單機容量最大、定制化程度最高的研發制造、運營保障基地。強化關鍵核心零部件供給,持續加強屬地配套培育,加快填補大型鑄鍛件、電氣設備、軸承產業空白,提升包鋼集團風機配套鋼材性能,支持一機集團研發生產低成本變槳、偏航減速機,提高產品交付能力,年內風電整機零部件屬地配套率達到85%以上。強化風電裝備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務,依托明陽北方智慧能源研究院和國家級葉片試驗檢測認證中心,建設覆蓋葉片、風電齒輪箱、風電軸承等全產業鏈的中試驗證平臺,打造輻射“三北”的檢驗檢測中心。加快布局退役風電裝備循環利用產業,支持明陽可完全回收新型風機葉片研發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14.加快戰新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強化戰新產業技術創新,提升集群化發展水平,年內氟材料、新型儲能、氫能、新能源重卡及配套、高性能纖維材料等五大戰新產業產值達到550億元以上。全力打造氟材料產業集群,提升螢石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支持包鋼集團開展低品位螢石預富集利用研究、低品位高硅高磷超細螢石粉生產技術攻關。鞏固擴大上游主導優勢,支持金鄂博高純氟材料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金鄂博年產20萬噸氫氟酸項目建設,加快延伸發展無機氟化物和有機氟化物產業鏈。全力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建設儲能裝備制造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和示范應用中心,全鏈條布局原材料及設備、電池制造及系統集成產業,支持包頭新型儲能研究中心和鏈主鏈核企業圍繞正負極材料、電池電芯、集成式儲能系統等前沿技術開展攻關,全面推進多場景多領域多模式示范應用。全力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圍繞新能源制綠氫、管道輸氫、天然氣摻氫、固態儲氫等關鍵技術和裝備開展研發創新,打造“氫能+冶金”、“氫能+儲能”、“氫能+交通”應用場景,加速達茂旗至昆區輸氫管線項目建成投用,建設綠氫規?;a和氫燃料電池制造產業核心區。全力打造新能源重卡及配套產業集群,加大新能源重卡在工業企業、電煤運輸和環衛清運等領域推廣力度,推動老舊燃油重卡淘汰更新,開發推廣新能源中輕卡等特定應用場景車型。全力打造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集群,強化國能煤化工帶動作用,加快實施國能煤化工二期年產200萬噸甲醇、75萬噸聚烯烴項目。聚焦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芳綸纖維發展,支持光威碳纖維開展高性能多規格碳纖維研發應用,加快引進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絕緣料、聚烯烴鋰電池隔膜、高強高伸長芳綸等項目。加快布局優勢領域未來產業,培育發展低空經濟,推進達茂旗航天飛鴻無人智能系統研練基地建設,編制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以低空飛行器整機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為核心的低空制造集聚區。加快發展智能機器人,支持北科交大等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拓展應用市場,大力發展智能裝配、重載物流、智能協作等工業機器人,以及焊接、噴涂、裝配、搬運等專業機器人研發制造業。
15.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年內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以上。加快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包鋼集團深化科技創新,加大高附加值鋼鐵材料研發力度,開展稀土鋼關鍵過程控制技術及產品研發,持續推進“優質精品鋼+系列稀土鋼”戰略,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比例。鼓勵鋼鐵企業發展電爐鋼、氫冶金等綠色制造工藝,提升鋼鐵產業綠色化發展水平。加快延伸發展鋁產業,打響“綠色鋁”品牌,提升電解鋁綠電使用比例,探索建立再生鋁貿易平臺,加快建設包頭鋁業低碳園區,強化“高純鋁”就地轉化,打造高端鋁型材和板帶箔、汽車零部件、鋁基新材料產業鏈。加快做大先進銅基材料產業,優化銅資源供給,做大銅冶煉規模,延伸銅深加工產業鏈,打造更多高附加值的“高精細尖”產品。
三、聚焦優化創新服務,厚植創新發展生態
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工作機制,凝聚創新創造合力,營造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的創新發展環境。
16.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各地區各部門單位要把科技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有力有序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市委科技創新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涉及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牽頭完善科技創新統計監測、政策評估等機制,定期開展推進情況監測評估。
17.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成立科技創新和戰新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組織科學家和企業家預測產業技術發展趨勢,適時發布行業市場前瞻報告或研究報告,科學規劃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方向。建立常態化調度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產出對接機制,定期發布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清單和高質量成果轉化清單。
18.健全財政金融支持機制。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企業研發投入引導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承擔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專項項目按規定給予研發經費支持。探索設立科創基金,吸引耐心資本,滿足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用好融資擔保基金,建設推廣“創新積分制”平臺,鼓勵銀行設立“科技支行”,創新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產品。加強科技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建設,對優質科技型企業進行孵化培育和分類支持,推動更多科技型企業上市。
19.健全要素支撐機制。強化產業和科技政策協同,形成支持創新合力,放大政策集成效應。各地區各部門單位要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全面強化各類研發活動基礎運行保障,支持創新主體集中精力投入成果研發、產出與轉化。對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企業,在用水、用地、用能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圍繞促進重點產業技術迭代、工藝改進和產品創新,大力支持科研中試線、示范線項目建設,探索建立符合中試線、示范線項目特點需求的管理模式,規范落地流程,優化準入條件、用地規劃、環保安全、建設運營等環節的程序,賦予項目建設單位更大自主權,推行集中辦理、聯席審核、并聯審批等方式,探索實施部分事項承諾備案制,提升項目審批效率。加強中試線、示范線效能評估,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政策支持、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
20.健全聯系服務機制。常態化開展“政商懇談早餐會”,完善“三在兩找”工作機制,推廣人才懇談制度,實施“基層科技工作服務落實年”和“服務企業月”活動,健全訴求收集和快速響應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卡點難題。常態化開展科學家與企業家沙龍,高校院所與企業“雙走進”,科技成果路演,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圓桌會議,企業家走近院士,企業家走進研究所、實驗室、國企等系列活動,促進產學研用金的深度合作交流。
21.健全宣傳引導機制。深入開展科普示范活動,高質量組織第四屆“包頭創新發展獎”頒獎活動,推進“鹿城英才”工程,高水平辦好“包頭人才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反對科研領域形式主義,加大對重大科技成果、典型案例和杰出科技人物的宣傳力度,選樹一批人才典型,宣傳一批先進事跡,推廣一批經驗做法,提升全社會科技素質和創新意識。把面向企業家的培訓作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重要舉措,實施“百萬”領導力倍增培訓和百人“鹿城CEO精英班”培訓。舉辦全市領導干部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進一步增強各地區各部門單位黨員干部和科研院所、創新平臺、企業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讓崇尚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包頭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