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控制全球變暖,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我國建立雙碳目標,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能源發電裝機正不斷增加。
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較2021年提高1.7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
可再生能源不僅環保,而且能夠持續不斷地供應能源。但太陽能和風能的波動特性與電力需求之間的不平衡性,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綠色能源的過剩。
氫能,將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伙伴”。
Part.1
用高效制氫技術,助力可再生電力消納
使用電池、蓄水等儲能方式,對于季節性的綠色能源需求來說規模太小,電解水制氫將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通過水電解反應,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再將氫氣儲存或直接用于供能,可以用來解決電網削峰填谷、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穩定性問題,有利于提高電網靈活性和強韌性。
構建“電氫”體系是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加快能源轉型進程的一條重要路徑。
▲ 希倍優氫能 CPUH2-1000/1.6-D
為支持綠氫的規模應用,提高電氫轉換效率,希倍優氫能研發團隊在降低電解槽能耗方面不斷探索和研究,以原有堿性電解制氫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在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等多方面積極創新,獨立研發出一款新型的大標方堿性電解槽(CPU-1000/1.6-D)。
通過驗證,大標方的制氫電解槽與后處理系統相容性好,新型雙極板結構使電極表面電位-電流分布更均勻,電子導體歐姆損耗更小,直流能耗更低,在2500A/㎡電流密度時,電解槽直流能耗≤4.3KW·h/Nm3。
今年4月,希倍優氫能1000Nm3/h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成功通過德凱的產品認證,驗證了希倍優氫能電解槽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并且高度契合能源轉型帶來的大規模制氫需求。
Part.2
獲得平價綠氫,ALK制氫技術不可或缺
早在1902年,氫氣就曾被當做能源來使用,但是為什么氫能到現在都沒能普及?
氫元素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元素,然而在地球上,氫氣的存量卻很有限。這是因為氫原子的唯一電子極易被其他元素俘獲,從而形成新的物質,例如水(H2O)。
想要獲得氫氣,就必須破壞氫原子與其他原子之間的化學鍵,這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制氫成本因此十分高昂。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雙碳目標”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同時可再生電力的價格也已顯著降低,氫能發展也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
考慮到資源的可用性、成熟度、經濟性等,在技術方面,希倍優氫能目前專注推進ALK制氫路線,以實現安全、可靠、切實可行的零碳之旅。
▲ 希倍優氫能 CPUH2-200/1.0-C
基于平價制氫的需求,希倍優氫能最近推出了一款集裝箱式制氫系統(CPU-200/1.0-C),可應用于室外環境,土建成本小;每天可以生產約430kg的高純氫(99.999%),方便移動,擴大可達性。
該系統采用非金屬框架的堿性電解槽,并應用1拖2的結構設計,以實現更緊湊、更輕量的升級;此外,希倍優氫能的堿性電解槽使用全新一代隔膜,效能轉化率高,系統功耗≤55KW·h/kg。
Part.3
推動多個行業降碳,氫能大有所為
加快實現碳中和以應對氣候變化正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氫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歐洲率先提出了一種Power-to-X的概念,即可再生電力轉換為其他能源產品的發展路徑,其中的轉換媒介就是綠氫。
在能源領域,氫能被應用于燃料電池發電、儲能等方面。在交通運輸領域,氫能汽車也已經開始推廣商用化,目前我國加氫站部署數量居世界第一。
在鋼鐵、化工等高碳排放行業,示范項目也開始探索和嘗試;此外,分布式熱電聯供系統被提出應用于建筑功能供暖等領域,可實現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未來,氫能在推動多個行業降碳方面有著具有巨大潛力。
目前,希倍優氫能已與多部門簽署制氫設備供應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未來我們將與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攜手成就全新的能源未來。
更多希倍優氫能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