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下午,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調研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曄、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呂鳴等陪同調研,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奚立峰、智能制造功能平臺總經理習俊通陪同接待。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易培云博士向市領導匯報了新一代H3技術和230kW電堆的發展情況。氫晨科技與上下游企業聯合研發的H3技術依托臨港產業鏈優勢,在現有H2技術的性能、壽命、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單堆230kW大功率電堆已完成性能測試,選定的機會將向行業公開發布。基于H2技術開發的80kW、100kW、120kW、150kW四個大功率電堆均已安裝一百臺,目前運行狀況良好。吳清副市長高度評價氫晨科技立足自身技術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重點關注臨港地區燃料電池電堆、金屬雙極板、膜電極等產業鏈布局和發展,并詳細了解氫晨科技新開發的230kW電堆核心部件的成熟、技術進步和國產化,促使企業抓住本輪示范城市機遇,不斷提升技術水平。
“碳中和”為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提供新機遇,為氫晨科技自主突破核心技術路線提供動力。 “新一代電堆是全技術鏈條聯合創新的結果,具有更大的功率密度、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可靠性。”易培云博士說。
200kW級大功率金屬板電堆的研制,不依賴于疊片數量或面積的擴展,而是需要對材料系統、仿真系統、制造系統和控制系統進行重構系統。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要突破“多學科跨尺度”的高可靠性設計方法,在催化劑、載體、涂層、碳紙、雙極板、膜電極、密封元件、一體化端板等核心部件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制造和質量體系方面,要突破部件快速檢測、智能匹配、尺寸鏈控制、高效疊裝等關鍵技術,盡快實現燃料電池制造六西格碼標準。
為實現“雙碳”目標,上海積極布局新能源開發建設,培育“一環”“六帶”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生態。臨港新區發力氫能產業,打造“國際氫能谷”,打造氫能發展先導區。氫晨科技正在為上海臨港新片區打造100億投資、千億級產業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園,承擔著大功率燃料電池的供給任務。
《臨港新片區打造高質量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未來臨港新區將推廣1500輛燃料電池汽車。包括在貨運物流領域推廣600輛汽車,其中重卡300輛,物流車300輛。還將圍繞710輛燃料電池汽車,圍繞中國交通運力和常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積極引導市場化發展,培育發展工業園區通勤客車100輛。到2025年,臨港新區建成各類加氫站14座,總加氫能力不低于38噸/日。
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經信委、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集團、申能集團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大力支持下,氫能科技將繼續推進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不斷推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產品,為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增添更多動力。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