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氫能經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由之路,水裂解反應的高理論電壓(1.23 V)決定僅通過催化劑與電解工藝優化難以突破性降低制氫能耗與成本。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工學院研究進展以“Energy-saving hydrogen production by chlorine-free hybrid seawater splitting coupling hydrazine degradation”為題,被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載,報道了一種低能耗、陽極無氯腐蝕的混合海水電解制氫新技術。
海水占地球水資源的97%以上,海域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豐沛,在實現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國海洋國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立足遼闊藍色國土,發展高效的海水電解制氫技術對我國氫能經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海洋國防事業意義重大。
圍繞這一目標,大連理工大學王治宇、邱介山教授發展了利用光-物質相互作用、電極表面分子吸附優化、超親水-超疏氣界面等策略提升海水電解催化劑活性的新方法,獲得質量比活性高于商業鉑碳10-20倍、壽命延長60余倍的高活性海水電解催化劑。
混合海水電解反應體系技術能耗低于堿性電解水技術40-50%,碳排放量比天然氣重整制氫技術降低90%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將全電解水反應解耦,在陽極利用肼氧化反應取代高能耗的水氧化過程,在大幅度降低海水電解制氫能耗的同時,高效處理含肼工業廢水并拉低制氫成本。這一技術在500 mA cm-2工業電流密度下,電解池效率為60–65%時,電解堿性海水僅需1.0 V電壓,能耗低達2.75 kWh m-3H2,產氫速率為9.2 mol h–1gcat–1,且無陽極腐蝕。本技術適用于海水、工業廢水等,與商業化堿性電解水技術相比,能耗降低40–50%,碳排放量比天然氣重整制氫技術降低90%以上。
該技術還可實現水體中劇毒肼污染物的同步快速降解,處理后肼殘留值(3 ppb)遠低于美國環保署飲用水標準(10 ppb),在高效制氫的同時,凈化生態環境。這一技術可與燃料電池或太陽能電池結合,無需供電即可電解海水制氫,在AM 1.5G、100 mW cm-2陽光輻照下,產氫速率可達6.0 mol h–1gcat–1,為發展低能耗、高經濟和生態可持續性的低碳制氫技術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遼寧省科技廳、大連市科技局和學校的共同資助支持。作為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大連理工大學近年來以科研育人為宗旨,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搶抓機遇,堅持瞄準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重大項目謀劃、科研創新團隊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凝練、科研基地建設等方面,精心組織、扎實推進,科技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有力支撐。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勵5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30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696項。2012年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銀獎2項、優秀獎9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