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能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支撐。在之前中阿能源合作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我國氫能產業正處于大爆發的前夜。雖然各省區市相繼出臺了氫能規劃和指導意見,但受到整個行業缺乏頂層規劃的影響,行業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等諸多因素,我國氫能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未來應加快建立自主技術研發體系,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發展。
氫能即將迎來產業發展拐點
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電解水綠色制氫項目——寶豐能源的“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制氫綜合示范項目”在寧夏投產。該項目利用太陽能電解水,生產綠色氫氣和綠色氧氣,直接供給化工系統。它使用綠色氫和綠色氧代替化石能源生產高端化工產品,每年直接減少4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萬噸。
“我們第一個在行業內提出企業碳中和目標,并制定了詳細的碳減排計劃,每年將投入30億元,力爭用20年時間率先實現企業碳中和。”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表示。
不引入“氫能”,就無法進入深度脫碳。“綠電+綠色氫”是實現碳中和的有力武器,我國已有100多家企業發布了碳中和路線圖。因此,在碳中和共識下,氫能作為不可缺少的清潔二次能源得到了快速發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氫能產業鏈正在逐步鋪開,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氫能領域,超過三分之一的央企已經涉足制氫、儲氫、加氫等氫的使用領域。布局全產業鏈,取得了多項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成果。各地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項目投產、加氫站投產、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加速布局……氫能產業持續升溫。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氫氣生產和消費國,2020年氫氣年產量達2500萬噸,初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示范推廣的全方位發展格局,涵蓋制氫、儲運、加注、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宇表示,氫能可以連接多種能源形態,形成耦合發展體系,支持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理想的互聯介質也是交通、工業和建筑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
但我國氫氣的生產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生產的灰氫。但是,與煤制氫相比,綠色氫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未來,隨著光伏組件的下滑,發電和生產氫氣的成本將進一步下降。因此,從整個氫能產業的發展來看,還處于起步階段,現階段主要是技術積累、產業鏈完善和應用示范。
“根據我們對產業發展的判斷,2025年左右可能會出現產業發展的轉折點,經過一定時期的技術積累,2025年后才有商業推廣的條件,這是一個大的產業方向。” 國家電投氫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連榮說。
產業規模仍需突破瓶頸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億噸。氫能占我國終端能源系統的10%以上,產業鏈年產值將達到12萬億元,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十四五”是氫能產業鏈建設的關鍵時期。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出臺氫能產業規劃,力圖搶占產業發展機遇。藍圖雖好,但瓶頸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推動氫能技術發展和規模化應用的角度來看,制約氫能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視。
一是國家頂層氫能專項規劃尚未出臺,沒有重大規劃指導。雖然氫能應用已形成共識,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氫能規劃,但缺乏對整個行業的頂層規劃。因此,氫能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整個產業的規模仍不明朗。
二是行業標準體系還不健全。目前,現有的氫氣標準大多集中在化工行業,這對氫氣作為化工原料的性能是一個制約。從能源屬性來看,整個標準體系還在建設中。
第三,目前的技術體系還很不完善。目前,整個氫能技術正處于研發和應用階段。完整的技術體系尚未建立,未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在制氫領域,技術相對成熟,但在氫能源汽車等下游應用中,很多關鍵技術仍掌握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手中。很多材料需要進口,國產化率較低。
四是目前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多產能還沒有建成,已經建成的產能規模其實還比較小。目前,國內外正在積極開發的綠色合成氨項目多為小規模試點,預計產能為每年2萬噸至6萬噸。
五是市場推廣規模還小。由于很多應用場景還處于示范應用階段,不足以推動整個行業的成熟和經濟提升,很大一部分氫能用于化工裝置,氫能被用作化工生產的原料,只有一小部分氫能用于氫燃料電池汽車。
六是氫能行業從事研發和制造的團隊很多,但團隊非常小,真正標桿龍頭企業尚未完全形成。
是時候加強氫能產業了
2020年,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后,氫能發展將開始加速。未來,氫能的應用場景將越來越廣。與會專家認為,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車載高壓儲氫和氫運輸、加氫站設施數量、燃料細胞核心組件技術。未來,為加快氫能產業規模化和商業化應用,需要提升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創新能力,逐步降低氫能成本,提升產業鏈經濟性。
一是要建立自主的技術研發體系。李連榮認為,未來氫能應該跟電做成一個相互補充的體系,在正常情況下,氫的配送體系和電的配送體系保持相對獨立,實現能源供給多樣性,在緊急情況下“電轉成氫”“氫轉成電”。現在的產業鏈規模小,還有很多環節缺失,我們要把整個產業鏈搭建起來,推動整個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才能在未來擁有龐大的氫能經濟。
二是降低成本以更好地推廣應用。安全、可靠、高效、經濟是氫能產業發展的主題。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英歌認為,在光照資源較好的地區,光伏發電的技術成本接近每千瓦時7分錢,隨著光伏發電的成本上升,綠色氫氣有望成為最便宜的制氫方式,目前高電價導致制氫成本居高不下,灰氫制氫和非綠色電電解水制氫無法實現減碳目標。“綠電+綠色氫”將促進制氫成本的降低,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儲存性問題。
三是推動產業鏈延伸,尋找能源轉型新途徑。中國機械設備工程(銀川綜合保稅)有限公司總經理廖闊認為,從綠色氫到綠色氨的轉變是實現雙碳目標能源轉型的新途徑。綠色氨作為燃料和化工原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國內外正在積極開發綠色氨項目,其中大部分為小規模試點。中國機械設備工程有限公司率先加入亞太“綠色氫”和“綠色氨”供應鏈,致力于成為國際市場綠色氫、綠色氨項目開發的承包商,公司將開發西北市場首個“綠色氫”和“綠色氨”項目。氫氣合成生產“綠色氨”項目將使綠色氨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四是給予氫能產業補貼,加快創新發展。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氫能中心主任趙瑞認為,現階段在無法實現成本快速下降的情況下,氫能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建議給予企業制綠氫項目專項的補貼以更好地培育產業。在氫能應用領域,建議交通主管部門給予氫燃料電池汽車一定的優惠政策,如給予購車補貼、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優先通行權等。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