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成都市經信局獲悉,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儲氫運氫加氫設備)正式獲市場監管總局批準建設。據悉,該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首批批準的19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是目前唯一獲批建設的全國市場監管的氫儲運加氫裝備技術創新中心。
在“雙碳”目標下,能源結構調整既是問題也是機遇。氫能源無疑是最受關注的新賽道,成都這個國家中心的落戶不僅是產業的機遇,也是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行業新機遇:市場化“準生證”
從結構上看,技術創新中心由四川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廣東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厚普清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學聯合申報建設——政、產、學、研、用,一應俱全。根據規劃,中心將圍繞國家氫能產業發展戰略需求,通過上述單位的協同創新,重點開發氫儲運、加氫等核心技術,推動氫能關鍵設備技術產業化以及相關的檢驗檢測技術和評價方法規范研究,開展技術試驗、孵化、示范、推廣,促進成果工程化、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
乍一看似乎很復雜,但四川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指出了一個重點:核心工作是研發能力建設、產業化條件、成果轉化。
比如氫動力客車如果要投放市場實現量產,就需要符合標準——但是這個新興細分市場的標準體系還不完善。標準開展安全檢驗檢測,建立完善的檢驗檢測體系。該技術創新中心將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制定和形成行業標準,為產品市場化頒發“出生證”。
新城風口:把握氫能行業話語權
據了解,技術創新中心現已進入建設階段,預計建設工期為兩年。目前,中心成立了技術委員會,主要由上述五位核心成員和國家氫能儲運技術專家組成,旨在幫助新技術、新產品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標準化并實現產業化。值得注意的是,該中心將以四川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所在的成都為總部,形成“一個總部+多基地”的運營模式,這也意味著成都將進入氫能產業的快車道。
上述負責人透露,成都科技創新中心的設立,也關系到當地產業結構的完整性,據成都市經信局數據,成都氫能已初步形成“制備-儲存-運輸-加注-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包括60多家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擁有產業鏈規模超過100億元。電池膜電極及電堆、高壓儲氫瓶、氫氣壓縮機、加氫系統等裝備領域具有國內領先優勢,車載儲氫瓶的研發和市場占有率領先全國。
在“雙碳”目標之初,氫能發展不僅是一個產業機遇,更是一個城市的責任。上述負責人表示,標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業話語權。“氫能產業的市場化需要標準的制定,我們將努力推動產業的發展?!?/span>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