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晚,協鑫新能源與保利協鑫聯合發布公告稱,協鑫新能源已成立氫氣能源事業部,并在現有光伏發電業務平臺上積極研究發展氫能業務及相關產業。
不僅如此,協鑫新能源還分別與中建投資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投資本”)、建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分別簽訂了協議。(以下簡稱“建銀國際資產管理”) 擬合作設立基金規模約人民幣100億元的氫能產業投資基金和基金規模不多于8億美元的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
正如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7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氫能產業發展論壇暨協鑫氫能戰略會議上的講話中所說:“未來,我們的沙漠將成為氫能源的‘聚寶盆’,“氫氣大走廊”跨區域聯動,不僅解決了新能源的大規模消費問題,也促進了多領域深度脫碳,協鑫進軍氫能裝配數,形成了氫能大戰略、大布局、大設計,互補性強、自成一體。”
可見,協鑫此次進軍氫能源行業是有戰略目標的。繼隆基、陽光、晶科之后,協鑫成為又一家宣布跨界氫能的光伏企業。這些光伏企業進軍氫能領域看中什么?
解決庫存問題
光伏企業跨界進入氫能行業,解決光伏設備庫存問題非常重要。
2020年被稱為“光伏行業歷史上最大的擴產年”。據不完全統計,國內TOP10模組企業已發布2020年擴容計劃超550GW,其中電池模組348.8GW,硅片202.7GW。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僅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東方日升的TOP6組件產能達到155.2GW。到2021年底,這6家企業的組件產能預計將增長54%,達到239GW。
企業擴產信心來源于對終端安裝市場的看好。不過,隨著這些擴大的產能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釋放,市場出現供過于求的可能性很大。
如此規模的擴產,也讓這些企業未來面臨更大的庫存壓力,想要釋放庫存。雖然國家出臺了全縣推廣光伏的政策,但可以通過這部分項目爭取吸納一部分光伏設備產能,而另一部分可能需要大力發展光伏制氫,然后去部分庫存。
考慮儲能
還有一點是光伏制造企業進軍氫能,儲能也有需要考慮的因素。光伏發電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綠色清潔能源。近年來,裝機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光伏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和階段性,大規模并網會增加電網調控的難度,對電網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隨著光伏裝機容量的不斷擴大,光伏發電將面臨不得不配備儲能的問題,因為目前電化學儲能成本仍然較高且安全性難以保證,強制光伏儲能將增加建設電站成本。
光伏發電制氫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儲能范圍的擴大。由于氫能可以與天然氣混合開發用于交通領域的燃料電池汽車,無疑擴大了光伏發電在終端的應用范圍,更好地避免了大量光伏發電并網的影響,避免了光伏電站業主增加儲能成本的問題。
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氫能的發展。一些地方除了對氫能項目直接補貼外,還有“以獎代補”的政策。因此,光伏企業跨界進入氫能領域,在資金方面的壓力會小一些。
拓展業務空間
大部分光伏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不少企業的主營業務非常集中。主營業務的集中雖然可以將優勢集中在某個領域為企業的發展服務,但從長遠來看,也可能會帶動公司的業績。擴張跟進乏力。
但在跨界問題上,如何選擇方向很重要。如果跨界領域與主業相距甚遠,公司在人才、市場、技術等方面準備不足。如果跨界方向與主營業務過于接近,甚至在同一個產業鏈中,可能很難在業務拓展中發揮作用。
對于光伏制造企業來說,氫能只是一個并不遙遠但恰到好處的領域。而且,目前很多大型央企都在發展氫能業務。如果民營企業能夠借助發展氫能產業與央企形成合作,將受益于部分光伏設備的銷售和光伏電站的建設。
可以看出,隨著一些領先的光伏企業跨界進入氫能領域,光伏行業將迎來一批跨界者進入氫能行業。然而,氫能領域的競爭才剛剛起步,尚未形成固定陣地。在競爭格局中,一些后來進入該領域的光伏企業不需要急于求成,因為氫能行業是一個技術壁壘較高的行業,企業的優勢需要更高的技術能力。
因此,無論是已經跨界或計劃跨界進入氫能領域的光伏企業,首先要做好準備,就是在氫能技術領域搶占先機。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