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濟南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的起步之年,對濟南來說可謂意義重大。在7日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市作出部署,描繪了2021年經濟工作的路線圖。高水平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開工建設軌道交通6號線和8號線一期、實行彈性停車收費和共享停車模式、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一個個亮點引人關注,一個個利好令人期待。高水平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
加快社保“一卡通”等公共服務一體化
我市將聚力落實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進一步發揮省會龍頭作用。
濟南是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省委明確賦予了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光榮使命。為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實,2021年我市將高水平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其中,將導入高端產業,加快建設中科新經濟科創園、綠地國際博覽城會展中心、綠色建設產業園等重點載體,大力培育“新城建”全產業鏈,推動智能制造、數字經濟、高端會展等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提升承載功能,加快“三隧一橋”跨河通道建設,確保濟濼路穿黃隧道、鳳凰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推進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設,特別是學校、醫院等設施要建成起步區最美觀實用的建筑。高起點推進數字孿生城市、綠色城市示范區規劃建設,讓起步區真正成為未來城市樣板。
此外,我市還將大力實施流域生態保護。打造黃河綠色生態走廊,規劃建設黃河兩岸防護林、沿黃公園,打造183公里黃河生態風貌帶。加大對大汶河、玫瑰湖、濟西等河湖濕地的保護治理力度,打造沿黃特色濕地群。實施“智慧生態黃河”工程,提升沿黃生態保護信息化水平。推進節水典范城市建設,繼續實施水源連通工程,加快建設大橋水廠、臨空水廠,嚴控地下水開采。
圍繞加強沿黃城市通聯合作,我市將充分發揮濟南陸海統籌戰略支點作用。立足我市基礎優勢,深化與沿黃城市在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產業協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聯動,充分發揮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引領作用。
作為省會經濟圈的龍頭城市,我市將積極推動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其中,要加快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共同完善經濟圈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推動高水平公共服務、政策資源共享互通,開放科技、金融、醫療、教育、法律服務等高端資源,促進區域產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和技術成果轉化,加快實現社保“一卡通”、公交優惠互通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提升省會經濟圈戰略協作水平。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打造青年友好城市
我市將聚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強化創新在強省會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繼續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努力提升省會科技創新能力。
具體來說,我市將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齊魯科創大走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高標準建設好重大科學設施,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四梁八柱”。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發揮好駐濟高校科創支撐作用,全面實施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支持駐濟高校圍繞我市重點產業設置特色學科、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山大系”“第一醫大系”“齊魯工大系”等品牌,推動長清大學城創新發展。
此外,我市還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快打造知識產權強市,高標準建設濟南國際知識產權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強化人才支撐作用,針對量子、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精準梳理人才需求,編制人才需求目錄;健全完善“重點+普惠”的人才政策,不斷吸引各層次人才來濟留濟,特別是吸引青年人、大學畢業生來濟就業創業,打造青年友好城市。加快建設人才特區,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
聚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
塑造濟南智造新優勢
我市將聚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塑造濟南智造新優勢。
我市提出,要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其中,要深入實施鏈長制,編制完善重點產業鏈推進方案,精準實施“建鏈、強鏈、補鏈、延鏈”措施。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要突出基礎再造和產品升級,加快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智慧新能源整車工廠等重大項目建設,吸引集聚上下游配套企業。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主攻軟件和信息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領域,推動軟件名城提檔升級,建強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要突出擴規模樹品牌,聚焦抗腫瘤藥物、醫美抗衰、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特醫食品、中醫中藥、醫療器械等六大領域,招引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加快打造齊魯國際生命科學城,推進省市共建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和監管服務大平臺建設,著力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產業,要加快鋼鐵“特精高”產品開發和產業鏈延伸,依托泰山鋼鐵建設不銹鋼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另外,要大力培育引進骨干企業,加快建筑工業化、BIM等新興技術應用,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還將加快壯大高端前沿產業,加快“中國算谷”建設,積極推進算谷科技園、算谷產業園建設,著力打造全球算力產業新高地;加快中國氫谷建設,吸引一批創新平臺、龍頭企業、示范應用項目落地。積極培育量子產業集群,推進量子通信“齊魯干線”等重點項目。推動空天信息產業集聚發展,加快空天信息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大戰略前沿材料的研發力度。
圍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我市將積極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數字產業化,發揮超算中心、山東區塊鏈研究院等平臺作用,布局建設人工智能島、華為三大創新中心、百度“一基地兩平臺三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運營好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山東未來網絡研究院落地建設。
我市提出,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產業金融,推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發揮中央商務區、漢峪金谷、山東新金融產業園等金融載體作用,加快引進培育保險公司、私募基金、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機構。推動物流業提質增效,加快國際內陸港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做優工業設計產業,建設山東工業設計研究院,引進培育一批專業機構和設計大師,打響“濟南設計”品牌。推動人力資本產業創新集聚發展,創建國家級人力資本產業園,打造人力資本產業中心。
我市還將著力優化工業發展環境,大力實施工業投資倍增三年行動計劃,確保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均增長20%以上。
繼續推動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主動參與高水平的國際大循環
我市將聚力擴大有效需求,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相互促進的、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也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我市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找準定位和比較優勢,明確切入領域,積極主動作為,努力在融入融合中搶占先機、發揮作用。
具體來說,我市將持續激發消費活力,繼續推動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地標商圈、特色街區、泉城夜游、文化演藝、度假康養、藝術品鑒等消費場景。大力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強化制造業招商,省級以上開發區制造業招商項目占比80%以上。
我市還將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方面要融入國內市場循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另一方面要主動參與高水平的國際大循環,進一步擴大日韓市場份額,持續深耕“一帶一路”市場,不斷鞏固拓展歐美市場。
開工建設軌道交通6號線、8號線一期
實行彈性停車收費和共享停車模式
我市將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省會內涵式發展。
其中,要加快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具體來說,東部要圍繞打造科創智造之城,全面增強科創實力和產業能級,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西部要圍繞打造活力康養之城,強化西客站片區產業導入,加快國際醫學科學中心、西部科教產業城建設發展。南部要圍繞打造綠色生態之城,以更大力度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積極培育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產業。北部要圍繞打造未來希望之城,集中優勢資源,推動黃河南北融合互動,加快建設綠色智慧、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的現代化新城。中部要圍繞打造魅力品質之城,充分彰顯泉城文化特色,打造天下泉城標志區。
我市還將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濟鄭、濟萊高鐵建設,開工濟濱、濟棗高鐵。加快濟青中線、濟南至高青、京臺高速濟南至泰安等高速公路建設,啟動旅游路東延、省道103改造提升工程。積極推進國際機場二期改擴建。開工建設軌道交通6號線、8號線一期,加快至濟陽(先行區)有軌電車推進速度。實施中心城區路網加密專項行動,加大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建設和瓶頸路改造力度。
圍繞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我市將下“繡花”功夫做好城市家具保潔、綠化亮化美化、“三高”沿線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有效破解渣土運輸、建筑工地、電動車等城市管理難題,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實行彈性停車收費和共享停車模式。
此外,將高水平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實施黃河歷史文化遺址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策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加快“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推進城子崖、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大做強新媒體、短視頻、文化會展、影視動漫等產業,積極打造新媒體之都。高標準辦好國際泉水節等重要節會,打造獨具特色的泉城文旅品牌。
提升城市生態宜居水平,我市將要加強工業源污染、移動源污染、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更加嚴格管控建筑工地、道路揚塵,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高水平規劃建設泉城綠道系統,推進大千佛山片區綠道互聯互通、大明湖—護城河游覽步道貫通工程。實施千佛山北廣場和佛慧山開元寺入口生態景觀提升工程,持續治理破損山體。
促進農村人口融入城市
打造“中國北方種業之都”
我市將聚力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我市提出,要促進農村人口融入城市。深入推進國家、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向城市近郊和中心鎮延伸,提升縣、鎮綜合服務功能。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進城落戶農民轉移“三權”備案制度和市民化保障機制,解決農民進城后顧之憂,確保全年常住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加快壯大縣域經濟。要圍繞打造制造業強區強縣,大力實施縣域經濟發展三年攻堅行動,推動各類要素向區縣集聚,通過產業、財稅、金融等政策聯動,加快項目落地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強市級統籌,引導各區縣打造特色主導產業,支持經濟強區發展高端產業,繼續落實平陰、商河、萊蕪、鋼城支持政策。建立市域內產業協作聯動機制,引導主城區產業、技術成果向縣域有序轉移轉化,支持縣域共享自貿試驗區、綜保區等政策紅利。充分發揮開發區主戰場作用,持續釋放體制機制改革紅利,突出主責主業,集中精力抓雙招雙引、抓項目建設、抓企業服務、抓產業生態培育。建立健全省級以上各類開發區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管理體制,激勵開發區加壓奮進、爭先進位。
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市提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堅決防止發生返貧、新致貧。要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擴大“泉水人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打造“中國北方種業之都”。
此外,要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基礎性工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增量擴面,探索設立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基金。
推廣承諾履約監管模式
加快市屬國企證券化進程
我市將聚力推進改革開放,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我市提出,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化管理,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推行告知承諾、容缺受理、“一業一證”、“一鏈辦理”、獨任審批師等制度。要完善好、銜接好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推廣承諾履約監管模式,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市場監管機制。
圍繞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我市提出,要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進50戶市屬重點國企混改落地落實。推進市屬國企戰略性重組,加快市屬國企證券化進程,研究推動市屬國企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板塊上市。高水平規劃建設好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永久會址,精心籌備舉辦第四屆論壇。
我市還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實施百強民營企業培育計劃,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此外,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堅持“四港聯動”,積極推進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加快小清河復航及濟南港建設,強化與省內各港口及天津港、黃驊港等互聯互通與全面合作,加強同沿海沿邊地區一體化通關協作,新增國際貨運航線5條左右。加快制度型開放,推動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載體提檔升級,引導高端制造、跨境電商、保稅維修、保稅研發等新業態企業向綜合保稅區集聚。拓展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的多領域合作,積極參與山東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
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多途徑增加義務教育學位
我市將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我市提出,要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認真研究城鎮居民增收措施,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多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著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加大農民工工資清欠力度,確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和城市居民收入增幅。
我市還將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多途徑增加義務教育學位,推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做好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擴面提標工作,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持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健康濟南行動,積極爭創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北方)建設,支持山大齊魯醫院急診綜合樓、山大二院北院區建設,加快市中心醫院(東院區)、市三院醫療康養綜合樓、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區等項目建設。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擦亮“扁鵲故里”金字招牌,打造全國領先的中醫藥優勢產業集群。
圍繞加快改善市民居住條件,我市提出,要繼續落實好“一城一策”調控措施,全力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深入開展住房建筑質量、物業服務等專項整治行動,切實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全面完成住房租賃市場試點任務。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培育發展10家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重點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