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是石油的時代,如果想買一輛車,許多朋友可能會考慮日本車,畢竟日本匯集了世界上幾個主要的汽車制造商,如豐田、本田、馬自達等都是日本車,但如果回到2021年新能源時代,每個人都只會想到特斯拉,或者蔚來、小鵬、理想和恒大國產車,日本車很少被提起,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這樣的變化,來自于日本汽車能源改革。
今天就來看看改革背后的真正原因。
日本汽車工業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世界其他國家開始從汽油動力汽車向電動汽車轉型,只有日本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現在大多數日本汽車品牌都在向氫能技術方向發展,氫能方向的布局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早。
豐田從1992年就開始研究氫動力汽車,當時汽油-電力混合動力技術還沒有開發出來,更不用說電動汽車了。這種迫切的研發也導致了該技術的過早發展,但豐田并沒有放棄氫能技術,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豐田一直投入氫能研究領域。2014年,豐田終于推出了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并實現了量產。此后,日本也開始在氫能汽車方面做出努力,可見日本對氫能道路的認識由來已久。
只是了解了初中化學必須知道,氫和氧的過程中燃燒只產生水,不會有任何有害物質產生,所以氫是一種清潔能源,是一個真正有未來的市場,只是,如果憑這點就說日本車企高瞻遠矚就過分吹捧日本了,因為某種程度上,他們研究氫能源汽車是一種迫不得已。
日本研究氫能的真正原因
眾所周知,氫能的生產一直無法做到既環保又經濟實用,這也是氫能沒有得到大力推廣的原因。而現在日本愿意咬這塊硬骨頭,主要原因是他們真的沒有什么可研究的。
我們知道,國家間的電力競爭實際上與能源問題是分不開的。能源就像一個國家的血液。如果沒有能源,整個國家的工業進程將被擱置。因此,一個國家的能源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較巧合的是,日本是一個沒有石油和煤炭的小島國。所有石油進口,這些在歐洲和美國的手中,必須看到別人的臉,日本實際上不是沒有想過擺脫這種困境,所以建了核電站,后續是眾所周知的,核泄漏入海,成為世界罪人,環顧四周,日本只有海,所以氫能源只有咬咬牙去做!
2017年,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氫能戰略作為國家政策的國家,并實施了極其嚴格的法規以確保安全。
此外,對氫能的研究將有助于日本實現自己的減排目標。日本承諾到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礎上減少26%,到2050年減少80%。雖然大家都把電動汽車列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但僅限于“新”一詞,因為電動汽車仍然會排放污染氣體,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開發氫是一種能真正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如果沒有日本的能源改革,80%的減排幅度是不可能實現的。
各種因素表明,發展氫能是目前日本的最佳選擇。
看看日本選擇氫燃料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
為什么中國要發展電動汽車
擺脫能源限制
首先是能源。雖然我國領土遼闊,物產豐富,但事實上我國石油一直被別人所控制。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度達到70.8%,這是一個危險的數字,因為國際公認的能源安全紅線是50%,這相當于拔河,越了紅線就輸了。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80%的石油運輸要經過印度馬六甲海峽。如果想控制馬六甲海峽,某些國家可以做到,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改革的原因。
在中國,石油沒有多少,但可以說是不缺煤礦,而煤正是發電最主要的材料,所以這也是我國電力這么發達的原因,想擺脫限制,選擇電能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至于我們為什么不像日本那樣選擇最終的氫能來取得突破,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而且氫能雖然是最清潔、最方便的能源,但制造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
氫能的制取是困難的
氫能源雖然被標榜為終極的清潔能源,但并沒有被廣泛采用,僅僅是因為它不像預期的那樣容易制造。有人可能會說,制造氫不就是電解水嗎?但事實上,電解水是不現實的,盡管書上是這么教的,但事實上電解水的效率非常低,標準1立方米的氫氣需要消耗5 ~ 6度電,有這種電力,那不如直接用電。因此,很多企業現在都在用其他的方式來生產氫氣,比如用天然氣制氫,用鹽水制氫,真的想實現水中制氫,然后再回到水的閉環,幾乎沒有能源消耗,估計科學家們都在研究。
而在現階段,這些制氫工藝都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這是注定的,氫能是一種相對昂貴的能源。
氫能在中國沒有市場
除了上面提到的問題之外,日本能夠發展氫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日本人能夠負擔得起氫能,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消費能力低于發達國家。要知道,一個加氫站的投資就需要2000萬以上,這還不算上地價,而一個充電樁某寶只需要2000,一對比大家就知道了。
各種原因促使我國發展電動汽車,從2009年到2019年,我國提出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十年補貼一千億元,現在的蔚來、小鵬是在這一時期逐步發展起來的,最近小米、華為紛紛入局電動汽車,目前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已經占電動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當然,當中國推出新能源汽車時,美國也沒有落在后面。他們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為什么也要走電動汽車的道路呢?
為什么美國要發展電動汽車?
美國雖然目前也發展電動汽車,但對比我國不是很緊急,因為他們并不缺乏能源,北美和南美的石油儲備多的難以想象,更不用說中東,所以美國并不急于去研究氫能源,而是慢慢地從石油轉向電力,再到技術成熟時再推廣。
但最重要的是,美國是一個成熟的汽油動力汽車國家。新興的電動汽車幾乎沒有市場,更不用說還不實用的氫動力汽車了。因此,電動汽車是美國下一個要開發的“新能源”。然而。盡管美國政府大力投資推動電動汽車產業,但由于美國傳統汽車市場的規模,電動汽車的增長一直緩慢,而眾所周知的特斯拉最近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因此,美國現在也在開發電動汽車,但收效甚微。
從日本、到中國、再到美國,縱觀世界新能源汽車的布局可以發現,表面是汽車公司之間的競爭,背后卻是國家能源的競爭。日本選擇了風險大但最合適的氫能,中國以其煤炭開采優勢走上了電能之路,美國慢慢依靠其能源優勢,世界在能源領域一直在秘密競爭。
但是,雖然中國在電力領域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放棄了氫氣。
一方面是電能,另一方面是氫能
近日,財政部下發通知,將北京、上海、廣東、河北等地納入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燃料電池在一堆鋰電池中開始有了名字,包括氫電池更被資本市場青睞,數十億的市值光伏巨頭——隆基宣布布局能氫,加熱氫能的中國市場,可以預見的是,這是新一波的熱潮,我們期待氫能的未來是在中國廣泛使用的一天。
可以看出,中國的能源改革戰略是以電力能源為基礎,然后慢慢轉變成氫能。這樣,未來的氫能專利就不會被日本單獨壟斷。同時,電源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即使未來氫能領域有了劃時代的研究成果,氫能成為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能源,在人人用電的中國,氫能也可以轉化為電能。
然而,能源的爭奪似乎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但最終將回歸能源本身,無論是石油、電力、核能、氫能是哪個國家的優勢,但最終取決于哪種能源能夠真正做到環保、節能和經濟效益,而這是依靠人類的智慧和科技的發展,所以能源行業請注意,內卷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