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燃料電池是一種將物質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比如氫燃料電池,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化學物質能夠進行燃料轉變。
氫能產業之所以能成為中國能源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百姓生活中燃料電池的代名詞,只因為它具備以下幾個優點:
化學物質反應后的唯一副產品是水,沒有其他污染物,特別是溫室氣體。
21世紀的今天即便人們使用燃油汽油其實對空氣的污染并不算大,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溫室氣體的排放至今還是無法得解決。根據碳排放法規,汽車公司只能通過引進低能耗燃料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或電動汽車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全球20%的能源消耗來自于其他,其他的均為化石能源,本質上也就決定了能源消耗影響碳排放量。所以當發現氫燃料電池在燃燒時并沒有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時,便計劃著大規模大范圍的地進行推廣。
儲運都很方便。
普通人傾向于認為運輸和儲存成型的東西是很好的,因為他們缺乏專門的設備。事實上,對于能源來說,如果是氣態的,那就太好了。
因為只要輸氣管道一次建成,批量運輸的問題就能完美解決,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太多額外的能量,損耗也更少。比如煤炭在運輸過程中被老鄉扒走,裝卸車時掉了,都是損失。而且煤炭價格的30%-50%是物流成本。這樣很不劃算。
如果中國能源是氣體進行形式的,儲藏也會更方便。高壓讓它濃縮,體積能瞬間可以縮小到我們原來的幾百分之一。而且,同樣生活質量的氫氣,熱值是汽柴油的三倍多。熱值,反應的就是它作為一種燃料通過燃燒時釋放的能量。
氫氣不易爆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大多數人在中學時期的化學教學實驗里為數不多的幾個部分燃燒的實驗中,就有氫氣和氧氣的燃燒這一部分的學習。如果沒有氫氣燃燒就不成立,那干嘛還在通過課上做研究實驗呢?另外還有就是,氫氣球的爆炸也給人留下了我們深刻的學習印象。但事實是這些信息屬于誤解。
其中最大的誤區是,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氫燃料電池工作的主要過程是電池組中氫氣和氧氣的燃燒。
此外,氫燃料電池根本不是點燃的,而是電化學過程。稍后我們將更詳細地介紹此過程。你只需要記住,駕駛氫燃料電池汽車不是有人在你面前開車,在臀部后面燒氫氣爐。氫燃料電池的工作方式與鋰電池相同,完全沒有起火。記住這一點。
“氫容易燃燒”這個誤解是從高中化學實驗開始的。但實驗課上,氫氧燃燒之所以能燒起來,是因為它同時滿足了兩個條件:一,濃度足夠高;二,點火。
首先,要想讓氫氣在中國空氣中燃燒使用起來,需要不同濃度在4%-75%之間,太低或者沒有太高都不會進行燃燒。
其次,即使在這個濃度范圍內,當你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也很難燃燒。讓我們回到高中化學。氫氣是如何燃燒的?其實,先點燃酒精燈,然后將氫氣管口注入接近酒精燈火焰的位置,再將氫氣在空氣中燃燒。
酒精燈的外焰,那是四五百攝氏度的高溫。如果我們換個工作場景,你把氫氣管子插在一個已經非常熱的家用烤箱里,別看他們里面已經280-290多攝氏度了,但氫氣在那里是不會進行燃燒的,因為環境溫度太低了。
誰能說不久前一艘氫制飛艇在空中燃燒?這是關于1937年欣登堡空難。1937年5月6日,欣登堡飛艇在準備降落前32秒被燒毀。但事實上,空難是因為云層的累積電和飛艇帆布摩擦電,先點燃帆布,然后高溫再點燃氫氣,而不是氫自行點燃。
你想,如果氫氣飛艇這么容易起火,三十多年來,它在旅游、巡邏和戰爭中都不會被廣泛使用。